引言:

        上周,分享了国外领先商业银行的开放银行发展案例,让大家充分了解了开放银行在国外的发展趋势,很受大家的欢迎。那么今天,我们将重点分析国内开放银行的案例,希望能为大家带来更多的参考。

【正文】

一、中国工商银行:构建开放的智慧银行生态体系

        2018 年以来,工商银行启动了智慧银行ECOS 建设工程,将“开放”作为智慧银行的核心特征,重塑开放化新业务架构,实施IT架构开放化转型,打造一系列跨界合作平台,支撑促进数字化、智能化、开放化金融服务建设,推进银行与生态的融合共生,构建开放的“智慧银行生态体系”。

        一是将业务架构由内部企业级延展至跨界生态,形成覆盖“全客户、全渠道、全领域”的全新生态化业务架构,实现客户到用户的重新定义,实现渠道电子化向开放合作新生态转变。二是打造“核心业务+开放生态平台”双核心IT 架构,打造开源、自主可控的科技生态体系,强化对开放服务、场景共建以及价值链对外延伸的支撑能力。三是形成“自有平台+开放平台”融合共生的建设模式,以自有“三融”平台为开放基石,以API 开放平台、金融生态云平台为跨界合作抓手,积极探索良性互动、优势互补、共赢发展的新态。

        为此,工商银行建设实施了互联网金融场景化服务开放平台(API 开放平台),并于2018 年上半年正式对外投入运营。

二、中国银行:中银开放平台

        中国银行早在2012 年就提出了开放平台的概念,并在2013年正式发布中银开放平台,开放了1600 多个接口,涉及跨国金融、代收代付、移动支付,以及地图服务、网点查询、汇率牌价等服务。

        中国银行构建了以中银开放平台、场景拓展与管理平台为支撑的技术框架,分别从技术维度、业务维度为中国银行的金融服务输出及场景融合提供有力保障。中银开放平台是中国银行互联网统一的接入平台,提供互联网应用对行内系统的接入服务。场景拓展与管理平台整合中国银行现有金融服务并采用B2B2C 模式对外提供完整的金融服务,并对中国银行金融产品输出进行统一的渠道层管理,包括产品管理、商户管理、用户管理、账户管理、交易管理、限额管理、数据管理、参数维护等功能。

        目前,中国银行正探索并构建生态模式。面向一个或几个重点生态场景,以获客为目标,通过开放产品与服务,融入生态场景获客。同时通过开放用户与流量,整合非金融服务到手机银行APP中,构建内外部协同的场景生态。在支付、跨境、理财等场景,与大型互联网平台、支付机构、政务平台等合作,提供在线开户、支付、风险测评、外币兑换、黄金投资等金融服务。

        中国银行从组织和绩效考核等管理手段推进开放银行业务:总行设立专门团队推动开放银行业务发展,在全国各地分行成立了专项工作组;在总分行均建立跨业务部门的工作组,推动不同业务间联动;将场景合作伙伴数量及活跃客户数量纳入考核,鼓励分行推动场景建设工作。

三、中国光大银行:双向开放,构建开放银行风险管理体系

        一方面,光大银行将金融产品、服务积极融入合作公司的生活、生产场景。2009 年3 月,光大银行开放式缴费平台正式投产,以API 方式将银行的电、水、煤等缴费业务输出至各合作公司渠道,开启十年缴费开放之路,目前缴费项目突破6600 项。2012 年,光大银行是首家将银行智能存款产品“定存宝”输出至支付宝渠道的商业银行,开启金融产品走出去的先河。2014 年,光大集团旗下永明保险公司的万能险产品输出至百度金融,随后光大银行不断开放理财产品、贷款产品、结算服务、托管服务等。仅贷款产品、托管服务等,光大银行已经对外提供API 接口720 个,另提供SDK、H5、小程序等多种接入模式,还可向合作公司输出云平台服务,提供“渠道客户端+公司管理台”的综合服务解决方案。目前,光大银行已与金融科技、交通运输、地产、电力、教育等10 余个行业的1600 余家B 端合作公司实现合作,为其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生活+金融服务”解决方案,服务C 端用户逾4000万。

        另一方面,光大银行将手机银行APP 打造成开放的移动金融生态系统,让手机银行成为与外部合作公司、互联网用户广泛连接的枢纽和客户持续经营的平台。光大银行以手机银行APP 为核心渠道对外开展广泛合作,引入合作公司的产品、服务、技术,围绕“衣食住行游娱购”丰富生活类服务,打造“金融+生活”生态圈。光大银行同时开放用户体系,向更广泛的移动互联网用户提供服务。非光大银行客户仅需要手机号就可以注册手机银行,需要进行产品购买时可以直接使用其他银行的银行卡在线开立光大银行的线上Ⅱ、Ⅲ类账户,需要使用手机银行全功能时引导客户至柜台开立I 类账户。网点从触达客户的第一道门变为提升客户服务的最后一道门,大大降低客户使用银行线上渠道的门槛,为通过“走出去”策略获取的互联网用户提供基于银行自有平台的接续服务。光大银行通过手机银行丰富的金融、生活类产品留住并持续经营客户,实现用户向客户的转化,使“走出去”和“引进来”发展得以相辅相成。

        同时,光大银行构建了针对开放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开放银行的作业模式使得商业银行产品端更加丰富、服务渠道端外延,加长了业务风险链条,光大银行一方面加强业务规范化管理,另一方面注重技术服务标准化管理,与此同时建立实时交易监控及完善的风险处置措施,构建涵盖业务管理、技术服务、交易监控和风险处置在内的一体化开放银行风险管理体系。

        一是规范化的业务管理。加强对合作公司准入控制,根据对接方式不同,制定不同接入标准。对合作公司经营资质、经营情况、财务状况等进行尽职调查,采取总、分行联动方式,多级审核、审慎接入。

        二是标准化的技术服务。光大银行向合作公司提供API、SDK、H5 等多种技术接入方式,均采取统一的技术设计规范、安全集成标准和信息保护措施。其中API 在请求时还需要对合作公司进行身份验证,防止第三方随意调用,保证了接口的安全性和稳定性;SDK 和H5 也在数据传输过程中采用加密技术以保护客户信息安全,防止中间人攻击等安全事件的发生。

        三是实时交易风险监控。全面接入电子交易风险监测系统,通过制定统一的渠道交易数据交互接口标准,全面、准确地接收开放银行各渠道的客户信息、设备信息、交易信息等各类数据,对线上交易风险实时监控和预警。针对开放银行各渠道交易的风险特点,设计配套的预警模型和自动处置规则,减少外部欺诈风险所带来的损失。

        四是多种风险处置方案。建设功能强大的管理中台,当出现风险事件时,可以通过参数配置及时关闭相关交易权限、冻结相关账户,避免风险进一步扩大。同时为客户统一购买保险,为客户资金做好保障,当出现客户资金损失时,通过报案、赔付等多种方式解决客户问题。

四、上海浦东发展银行:API Bank

        浦发银行API Bank 是业务与技术、开放与生态、能力与场景的有机统一体,以提供账户类、支付结算类、产品销售等基本金融产品服务为主,订单管理、权益兑换等增值金融产品为辅。浦发银行API Bank 投产后,生态场景及对接合作方数量稳步增长。2019 年上半年,API 开放接口共304 个,日交易量规模约20-30万笔,峰值交易量约100 万笔;对接中国银联、京东数科等124家合作方应用。浦发银行API Bank 开放功能涉及账户管理、贷款融资、支付结算、投资理财、权益活动、信息查询、外汇业务、创新服务、其他服务共9 大板块,246 个API,主要分为引流获客、融入生态、创新场景三大方向:

        一是引流获客方面,突破传统物理网点、手机APP 的局限,开放产品和服务,以API 形式嵌入到各个平台上,形成各种跨界金融服务,满足企业和个人各类金融需求,完成获客引流。涉及账户管理、贷款融资、投资理财板块。

        二是融入生态方面,以用户为中心,提供API 产品共享,多维度抢占入口,形成黏性,并不断丰富增值服务,开放部分平台产品,拓展“生态+”理念。涉及支付结算、权益活动、信息查询、外汇业务以及其他服务5 大板块。

        三是创新场景方面,创新活动场景,并通过API 嵌入金融服务,达到金融服务场景化目标,直接触碰客户需求痛点,为客户带来便捷、友好的使用体验。主要涉及创新服务板块。

五、中信银行:联合场景构建开放银行生态圈

        中信银行一直致力于金融科技与用户场景的深度融合。2019年9 月,中信银行推出基于“开放、无界、有温度”应用体验基础上的三大零售银行开放产品“开薪易”、“信视界”、“无卡”,三款产品基于开放银行的理念,通过与各行业领头企业的合作,将金融科技与银行融合,深入到场景中,解决实际场景中的具体痛点,创新和延伸了银行服务新场景。

        中信银行依托与多家主流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具有打通开放银行的先天优势。例如,2015 年8 月中信银行与京东数科联合推出“中信白条联名信用卡”,由此“小白卡”逐步成为信用卡圈内的热点IP。此后,双方还进一步联合推出了中信银行京东小金卡,用户余额能自动签约中信银行的明星余额理财产品“薪金煲”,安全高效盘活用户卡内闲钱。

        中信银行行长方合英表示:“开放银行是领先商业银行竞争的战略高地。中信银行开放银行的初心始于‘数字化转型’战略和‘做有温度的银行’服务理念,我们希望与各行各业合作伙伴共建开放银行的生态平台,让用户随时、随地、随需、7*24 小时、无处不在地享受金融和非金融服务的新机会、新变化和新体验。”

以上为国内部分银行案例,大家可在微信公众号搜索“开放银行网”关注后,在公众号后台回复“0525”,领取《开放银行发展研究报告(2019)》完整版!

注:本文来源《开放银行发展研究报告(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