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前段时间,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开放银行全球发展报告》重磅发布,深度剖析了目前国内外开放银行的发展状况及未来趋势,我们将通过三期来针对报告重点内容进行详细介绍。(本篇为上期)

【正文】

一、从开放银行到开放生态

        开放银行:开放的数据与服务共享平台

        关于开放银行的定义,目前接受程度最高的是咨询公司 Gartner的定义,即一种与商业生态系统共享数据、算法、交易、流程和其他业务功能的平台化商业模式。埃森哲在“Open for Business”中指出,开放银行将建立一种平台化的商业模式。CMA(英国竞争和市场委员会)则认为,开放银行使得消费者能够共享信息,公司也能提供高效的支付方式和创新产品。

        简而言之,开放银行是指一种银行向第三方开放数据和服务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之下,银行和其他各方能够在共享信息服务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协调合作,最终给客户带来更加高效贴合的服务体验。在实现渠道上,根据不同银行规模、风险承受能力和具体需求差异,可以选择自建平台、投资并购、与第三方合作或者与大型银行联盟等方式实现。

        安全是开放的前提。毕马威在其系列研究“开放银行,中国银行业发展必然路径”中指出,法律的监管是不可缺失的。开放银行“开放”的核心是数据,涉及隐私。普华永道在 2018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面对开放银行这个概念时,95%的受访者担心自己的个人信息将会被泄露;68%的受访者的第一印象是个人隐私将会受到一定影响。在安永 2018年的调查中,71%的受访公司认为取得用户的授权同意是实施开放模式过程中的巨大挑战,超过半数的公司更是将其列为众多因素中首要考虑的问题。因此,开放银行需要法律和监管充分保障数据的安全性,采用可信且规范化、标准化的程序和模式,并且共享的对象也要是安全且经认可的第三方。

        开放的内容主要是数据和服务。一方面,可以共享内部的算法、交易、流程和其他业务功能,如支付能力、信用贷款、理财产品等。银行将自身的产品和服务进行拆分重组,以便外部调用,甚至可以和第三方的具体业务模块结合,以形成完整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客户账户信息系统和支付系统的访问权限,共享用户数据(包括分支机构地址、银行现有产品的详细介绍以及交易信息等)。在数据类型方面,并非所有的数据都在开放范围内,目前一般认为客户提供的原始数据、交易数据甚至是银行在此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建模得出的部分增值数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是可进行开放的,银行内部经过复杂处理得出的特质性数据由于本身给银行带来的特定价值和竞争优势,并不包含在开放范围中。但无论如何,数据的开放是程度更高的,也伴随着数据信息安全问题,因此在实践中需要经过严格把控和保护。

        开放需要基于 API、SDK、H5等标准化核心技术完成。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20年 2月13日发布的《商业银行应用程序接口安全管理规范》,商业银行可以通过 API直接或 SDK间接连接方式提供应用程序接口服务,供外部机构通过互联网渠道调用,以实现银行金融服务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的对外输出。应用程序接口的参与方主要有商业银行、用户和应用方,用户通过应用方向商业银行提出请求,商业银行返回的处理结果可以直接反馈给用户,也能先由应用方接收再行反馈。根据封装内容的不同,应用程序接口可分为服务端对服务端集成方式和移动终端对服务端集成方式,前者主要封装的是通用接入算法,后者还包括了业务逻辑、个人金融信息安全保护等更加复杂的功能。此外,与用户直接关联的数据和服务在安全级别上最高,要求商业银行进行高等级的安全保护,并在一般情况下,只能通过访问 SDK来间接访问银行的应用程序接口,无法通过直接调用银行接口完成。银行在构建应用程序接口及其服务层时需要满足央行规定的安全设计要求,如身份认证安全、接口交互安全等。


图 1商业银行应用程序接口逻辑结构图

        开放银行的参与者包括银行、第三方企业、监管方和消费者等。需要明确的是,尽管银行对外开放的对象范围广泛,包括客户、员工、第三方开发者、第三方服务商(TPPS)(如另一家银行、金融科技公司、公用事业供应商等)和其他合作伙伴等,但都需要经过授权保证可信度。最终,开放银行的参与者将会分为银行、第三方企业、监管方和消费者等。其中,银行是开放的主体,第三方企业既能提供技术支持,也能开发出新的产品和服务,监管方负责出台各类政策,并保证市场运行的合规性,消费者既是数据的所有者,也是开放银行模式的最终受益者。

        开放生态:让银行无处不在

        从最初业务开展依赖线下网点与人工,单纯注重运营效率提升的传统银行,到借助移动技术发展实现渠道升级,降低运营成本的互联网银行,再到通过共享数据服务实现开放、提升金融服务便捷性和可得性的开放银行,银行不断沿着开放和转型的道路向前延伸,未来还将形成更广泛的开放生态体系,或者说是一种基于多方合作共赢的广义开放银行生态。

        在此过程当中,银行正在进行以下四个方面的转型升级。

        一是从线下到线上的转变。受益于本轮技术革命,银行得以更多地开始在线上开展业务,为客户提供数字化智能化的服务体验,让客户足不出户便能享受到无接触式的金融服务,而不用到线下网点办理,省心省力又便捷,在类似疫情这样的突发事件中也更加具有适用性。

        二是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如果说传统的银行更像是“坐商”,先行构建出产品和服务,让客户来银行根据自己的需求自行选择,那么如今的市场格局则更鼓励银行转为“行商”,以客户体验为驱动力,主动走向客户,探索客户需求并据此开发出更多贴合性的定制化产品。

        三是由全功能的独立体系向开放式的平台转变。技术力量的推动使得银行不再是一座“孤岛”,不再独自创造全部的生态,而是让金融真正融入场景服务之中,让金融的功能散布到所有需要的地方,银行作为整体市场的一个部分,与其他企业一同构建协调有序的生态体系。

        四是由重资产、轻交易向轻资产、重交易转变。正因为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体系,银行的发展不再依赖于单纯的资产规模扩大,而是将迎合客户的多元化需求,从客户的商业模式和交易链条出发,围绕客户的日常经营活动,提供覆盖需求对接、方案设计、产品交付和持续跟进的全流程服务,依靠数据科技构建更丰富的业务体系。从注重资产到注重交易,银行将能以更少的资产和资本获得更多收入和更高的效率,不断提升资产和资本的利用效率。


图2 银行业转型路径与演进阶段

        在银行的长期演变过程中,基于开放的转型升级方向,将会形成至少包括“账户层-中间层-生态层”等在内的三层生态结构,监管层提供监管支持与政策规范,多方共同协作,实现金融产品服务消费者价值最大化的开放生态体系。


图3 开放生态构成图

        账户层主要为开放生态提供数据及底层金融服务。账户层拥有着海量的用户数据,以及基础的金融功能、业务,但缺乏雄厚的技术实力,无法充分利用数据信息,也难以将服务与用户的日常生活对接。通过提供底层的账户数据和金融服务参与到开放生态后,既能将产品和服务嵌入更广阔的应用场景中,提高用户的使用频率,收获更多流量,又能获得外部技术支持和指导,从而丰富自身产品体系,优化内部风控和管理机制,以满足更多用户(如长尾客群)的需求。

        中间层在开放生态中主要承担数据流通和技术支持作用。虽然没有账户层大量的真实数据,但往往拥有互联网基因和强大的技术背景,对数据流通和管理分析有着较为成熟的模型和体系,能够在账户层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传输和研发活动,为生态层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确保了开放银行体系的高效和稳定运行。此外,中间层既能通过开放银行体系获得关注度和影响力,增加用户流量,也能借助账户层的数据和服务完善自己的模型和产品体系。

        生态层是开放生态中最接近客户的一层,直接面向 C端、B端用户提供产品和解决方案。生态层拥有大量的应用场景,是连接市场的重要渠道。基于账户层提供的数据和服务,并在中间层的支持和引导下,生态层也能够得出更清晰的用户画像,对用户需求和痛点把握更精准,因此能够调整原有的业务和产品,并探索更多的业务板块,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最有针对性的服务。

        监管层承担着保障开放生态健康有序运行的重要作用。在开放生态下,监管层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主要有制定行业统一的准入标准以及数据信息的保护。一方面,开放体系有利于多方协作共赢,可能会吸引大批机构“一哄而上”,尤其是中间层和生态层的多元化不但可能增加市场的不稳定性,还会带来混乱和风险,因此监管层要在制定行业规范的同时对市场参与者的资质进行监督,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另一方面,数据在共享的过程中存在泄漏、被攻击、被窃取的风险,监管层在出台应用程序接口规范后也要加强对于信息的安全保护,严厉惩治非法盗取、泄露数据的行为。

        用户价值最大化是开放生态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用户是数据的最终所有者,更重要的是,通过账户层-中间层-生态层与监管层的多方位协作,更多用户能享受到更丰富的产品和服务,其价值得到了最大化。从群体数量上看,通过数据的更充分利用,更多的用户,如长尾用户的需求能够受到关注,并且用户自身也能更方便地得到授权使用的账户和衍生信息,从而对自己的状况,如信用状态等有更加清晰的了解,并能对外提供相关材料,以更低的成本享受到相关服务。从多元化需求层面上看,基于特定场景、定位更加直接精准的产品将使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一站式服务”也为其省去了不必要的麻烦,既省心又省力。

        开放生态的形成,将使金融服务无缝嵌入到生活场景中,银行变得无处不在。这也意味着,银行可能不再是一个物理上能够感知到的概念,也许客户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访问了自己的银行账户、使用了某个金融产品,也许当其在餐厅、购物商场乃至健身房等场所产生了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时,打开某个生态方的 APP,甚至“银行”二字都不会出现,但银行的服务就在那里。

注:本文来源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开放银行全球发展报告》